(6)电源避雷器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n 考虑到电源负荷电流容量较大,为了安全起见及使用和维护方便,数据通信电源系统的多级防雷,原则上均选用并联型电源避雷器。
n 电源避雷器的保护模式有共模和差模两方式。共模保护指相线-地线(L-PE)、零线-地线(N-PE)间的保护;差模保护指相线-零线(L-N)、相线-相线(L-L)间的保护。对于低压侧第二、三、四级保护,除选择共模的保护方式外,还应尽量选择包括差模在内的保护。
n 残压特性是电源避雷器的zui重要特性,残压越低,保护效果就越好。但考虑到我国电网电压普遍不稳定、波动范围大的实际情况,在尽量选择残压较低的电源避雷器的同时。还必须考虑避雷器有足够高的zui大连续工作电压。如果zui大连续工作电压偏低,则易造成避雷器自毁。
n 电源系统低压侧有一、二、三级不同的保护级别,应根据保护级别的不同,选作合适标称放电电流(额定通流容量)和电压保护水平的电源避雷器,并保证避雷器有足够的耐雷电冲击能力。原则上,每一级的交流电源之间连接导线超过25m以上,都应做该级相应的保护。
n 电源低压侧保护用的电源避雷器,应该选择有失效警告指示、并能提供遥测端口功能的电源避雷器,以方便监控、管理和日后维护。
n 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阻燃功能,在失效、或自毁时不能起火。
n 电源避雷器必须具有失效分离装置,在失效时,能自动与电源系统断开,而不影响通信电源系统的正常供电。
n 电源避雷器的连接端子,必须至少能适应25mm²的导线连接。安避避雷器时的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²的多股铜导线,建议使用 25mm²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短(引线长度不宜超过1.0m)。当引线长度超过1.0m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引线应紧凑并排或绑扎布放。
n 电源避雷器的接地:接地线应使用不小于25~35mm²的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与交流保护地汇流排、或总汇流排、接地网直接可靠连接。
n 另外根据GB50057-94 关于雷击概率计算中环境参数的选择(见附件2),根据YD/T5098-2001条文说明中2.0.4款10/350 和 8/20 us波能量换算的公式:
Q(10/350us)≌20Q(8/20us)
由于10/35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的能量远大于8/2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的能量,因此一般需要使用电压开关型SPD(如放电间隙、放电管)才能承受10/35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而由MOV和SAD组成的SPD一般所承受的标称放电电流是8/20us模拟雷电电流冲击波。
在本方案中,选择我公司的B级防雷器系列。
(7)电源避雷器的安装要求
在安装电源避雷器时,要求避雷器的接地端与接地网之间的连接距离尽可能越近越好。如果避雷器接地线拉得过长,将导致避雷器上的限制电压(被保护线与地之间的残压)过高,可能使避雷器难于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因此,避雷器的正确安装以及接地系统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避雷器防雷的效果和质量。避雷器安装的基本要求如下:
n 电源避雷器的连接引线,必须有足够粗,并尽可能短;
n 引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²的多股铜导线;
n 如果引线长度超过1.0m时,应加大引线的截面积;
n 引线应紧凑并排或帮扎布放;
n 电源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为不小于25~35m²多股铜导线,并尽可能就近可靠入地。
四、防雷设计依据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4)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 GB9361-88
(5) 计算站场地技术文件 GB2887-89
(6) 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GA173-1998
(7)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I312
(8) 微波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 YD 2011-93
(9) 通信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 YDJ26E9
五、综合防雷方案设计
(1)前端设备的防雷
a) 前端设备有室外和室内安装两种情况,安装在室内的设备一般不会遭受直击雷击,但需考虑防止雷电过电压对设备的侵害,而室外的设备则同时需考虑防止直击雷击。
b) 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置于接闪器(避雷针或其它接闪导体)有效保护范围之内。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避雷针距摄像机3-4米的距离。如有困难避雷针也可以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选用Φ 8的镀锌圆钢。为防止电磁感应,沿杆引上摄像机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穿金属管屏蔽。
c) 为防止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前端设备,应在设备前的每条线路上加装合适的避雷器,如电源线(220V或DC12V)、视频线、信号线和云台控制线。
d) 摄像机的电源一般使用AC220V或DC12V。摄像机由直流变压器供电的,单相电源避雷器应串联或并联在直流变压器前端,如直流电源传输距离大于15米,则摄像机端还应串接低压直流避雷器。
e) 信号线传输距离长,耐压水平低,极易感应雷电流而损坏设备,为了将雷电流从信号传输线传导入地,信号过电压保护器须快速响应,在设计信号传输线的保护时必须考虑信号的传输速率、信号电平,启动电压以及雷电通量等参数。
f) 室外的前端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可放宽至 <10Ω。
(2)传输线路的防雷
a) CCTV系统主要是传输信号线和电源线。室外摄像机的电源可从终端设备处引入,也可从监视点附近的电源引入。
b) 控制信号传输线和报警信号传输线一般选用芯屏蔽软线,架设(或敷设)在前端与终端之间。
c) GB50198-1994规定,传输部分的线路在城市郊区、乡村敷设时,可采用直埋敷设方式。当条件不充许时,可采用通信管道或架空方式,此时规定了传输线缆与其它线路其它线路其沟的zui小间距和与其它线路共杆架设的zui小垂直间距。
d) 从防雷角看,直埋敷设方式防雷效果*,架空线zui容易遭受雷击,并且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为避免首尾端设备损坏,架空线传输时应在每一电杆上做接地处理,架空线缆的吊线和架空线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中间放大器输入端的信号源和电源均应分别接入合适的避雷器。
e) 传输线埋地敷设并不能阻止雷击设备的发生,大量的事实显示,雷击造成埋地线缆故障,大约占总故障的30%左右,即使雷击比较远的地方,也仍然会有部分雷电流流入电缆。所以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保持钢管的电气连通。对防护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非常有效,这主要是由于金属管的屏蔽作用和雷电流的集肤效应。如电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电缆进入终端和前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但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米,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3)终端设备的防雷
a) 在CCTV系统中,监控室的防雷zui为重要,应从直击雷防护、雷电波侵入、等电位连接和电涌保护多方面进行。
b) 监控室所在建筑物应有防直击雷的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其防直击雷措施应符合GB50057-94中有关直击雷保护的规定。
c) 进入监控室的各种金属管线应接到防感应雷的接地装置上。架空电缆线直接引入时,在入户处应加装避雷器,并将线缆金属外护层及自承钢索接到接地装置上。
d) 监控室内应设置一等电位连接母线(或金属板),该等电位连接母线应与建筑物防雷接地、PE线、设备保护地、防静电地等连接到一起防止危险的电位差。各种电涌保护器(避雷器)的接地线应以zui直和zui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母排进行电气连接。
e) 由于有80%雷击高电位是从电源线侵入的,为保证设备安全,一般电源上应设置三级避雷保护。在视频传输线、信号控制线,入侵报警信号线进入前端设备之前或进入中心控制台前应加装相应的避雷保护器。
f) 良好的接地是防雷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接地电阻值越小过电压值越低。监控中心采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Ω。采用综合接地网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Ω。
(4)具体保护措施----防雷器的安装
A、摄像机:
² 前端设备如摄像头应置于接闪器(避雷针或其它接闪导体)有效保护范围之内。当摄像机独立架设时,避雷针距摄像机3-4米的距离。如有困难避雷针也可以架设在摄像机的支撑杆上,引下线可直接利用金属杆本身或选用Φ 8的镀锌圆钢。为防止电磁感应,沿杆引上摄像机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应穿金属管屏蔽。
² 在带云台摄像枪的前端安装:每枪配置电源、视频、控制线路三合一(CPD-220AC/3)组合式防雷器1套。
² 在不带云台摄像机的前端安装:每枪配置电源、视频线路二合一(CPD-220AC/2)组合式防雷器1套。
在网络摄像机的前端安装::每枪配置电源网络线路二合一(CPD-W220AC/2)组合式防雷器1套.
B、监控中心机房:
² 在监控中心机房大楼电源总配电柜的进线端,安装通流容量100KA电源防雷器1套,推荐型号是ZSPDTT100KB*4防雷模块。作为监控中心机房设备电源*级防护。
² 在监控中心机房的220V电源的电源进线端,安装通流容量40KA电源防雷器1套,三相线路推荐型号是PRAC-380B防雷箱;单相线路推荐型号是PRAC-220B防雷箱,作为监控中心机房设备电源第二级防护。
² 在监控中心机房各终端设备设备的前端,安装通流容量10KA电源防雷器5套,推荐使用型号是FACP-10(一拖五式)插座式防雷器,作为监控中心机房内各终端设备电源第三级的防雷防护。
² 在距阵主机、视频分割器的视频线路接入端,安装视频信号防雷器3套,推荐型号是CoaxB-CCTV/16防雷器,作为监控中心机房内44路视频连接端口的防雷保护。
² 在距阵主机、视频分割器的控制线路接入端,安装控制信号防雷器8套,推荐型号是PRDC-24C防雷器,作为监控中心机房内15路控制连接端口的防雷保护。